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一时间,如何进一步激发县域城镇化的经济动力,成为社会关切话题。
数据显示,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按照流动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步入了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一些超大、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面临人口过密、功能过载的情况。
“作为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衔接地带,县城需主动迈开‘步伐’,在城镇化新机遇中积极作为。”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李敬教授接受中新网专访时如是说。
“该阶段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可以更好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李敬多年来一直从事区域经济学、农村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领域研究,他解释,一味发展大城市实际上并不利于发挥大城市的带动能力,同时可能造成农村土地闲置等情况,带来城市和农村两端的损失。
作为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衔接地带,县城可以起到疏解非核心功能作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推动城镇化,带动城乡融合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逻辑和新的探索。
“从农村到县城,到中心城市,再到大城市,让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强劲的经济‘引擎’,构筑起一个完整、有力且可靠的发展链条,这样的城镇化才更具活力。”李敬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通过转为市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从而不断释放消费潜力,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投资需求。县城正可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产业配套,持续提升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效果。
李敬分析,此次《意见》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县城在新型城镇化进程当中的“主体地位”。这意味着,各县域经济的主导者应及时转变角色,摆脱“等、靠、要”的思维模式,在新一轮的城镇化机遇中主动迈开“步伐”,寻求突破、积极作为。
他提出,各县城要建立起“链式”发展思维,“要么加入产业链,要么引领产业链”。可以通过引入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作为“链主”规划该县模式,让县城的产业融入到产业链条当中,为县域产业注入活力。同时,要建立起“跨越城乡”的产业链,“不仅要让产业链扎根到农村去,也要让农村的产业延伸到城市来,让产业带动城乡融合。”
此外,李敬认为,无论哪个阶段的城镇化发展都需要以发达的农业为基础。只有农业生产水平越来越高,才能释放城镇化广阔发展的空间。
文图来源:中国新闻网、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