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省市2022年GDP(地区生产总值)以及未来增长目标的出炉,我国GDP十强城市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2022年,中国GDP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具体的微妙变化主要是重庆与武汉两座城市的排名提升,其中,武汉市排名晋升至第八位,增速位列十强城市首位;重庆市则凭借2.91万亿元的经济总量排名上升至第四位,成为我国GDP“第四城”。
中心多位专家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活力持续得到释放,包括重庆在内,多地对未来经济恢复发展有了明显信心与紧迫感,除稳投资、促消费外,各地“拼经济”时愈发关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庆市未来5年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也需推动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持续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抓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新晋GDP“第四城”
实际上,近年来重庆市GDP已获得较快增长,经济总量已接近3万亿元。数据显示,从2017年到2022年,重庆市GDP已从2.01万亿元增加到2.91万亿元、年均增长5.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64176元提高到90663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重庆市近年来经济总量取得较快发展,与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无关系。”重庆工商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副教授李然指出,2012年以来,重庆三次产业结构由7.6∶45.8∶46.6转变为6.9∶40.1∶53.0,服务业蓬勃发展,2012~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较2012年提升6.4个百分点,对重庆近年来经济增长贡献颇大。
“近年来重庆市常住人口量增质提,投资消费稳定增长,产业体系与创新动能也在不断发展。”李然还指出,2012~2021年,重庆市常住人口年均增加26.39万人,年均增速0.9%,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为重庆市经济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5年跨越两个“万亿级”台阶
“未来5年GDP迈上4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速6.6%左右,意味着重庆市未来5年每年的经济增速至少要在6%以上。”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李敬教授指出,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重庆市经济总量基数还比较低,整体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同时近年来产业体系、投资消费以及开放等动能调整成效较为显著,因此对相应目标实现有较高的信心。
“近年来重庆市经济增长动能调整成效较为显著。”李敬指出,近年来重庆市科技创新动能持续提升,汽车、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同时还在推进这两大支柱产业融合发展,未来产业成长性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支撑性都有较高预期。
“除产业因素外,重庆市近年来投资消费动力比较稳定,未来投资促进以及消费恢复与扩大力度都将加大。”李敬还认为,未来重庆市经济增长动能中更重要的还是开放因素,随着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持续深入,将对重庆市以及周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较大拉动。
“随着人流、物流更加顺畅,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有望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将得到有效释放。”李然认为,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企业预期保持景气,产能利用率保持稳定,同时重庆的新产能正在加速形成,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效果已经显现。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入场券’,现在的高收入经济大国在中等收入阶段都重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带动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顺利进入高收入阶段。”李然指出,制造业是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是带动就业实现共同富裕的强引擎,是巩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定盘星”,因此愈发受到中央以及各地的重视。
“重庆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尤其应注重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植入渗透,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李然认为,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支柱产业互动发展,培育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仍是重庆制造业发力的重要方向。
“在发挥自身制造业方面优势的同时,重庆还应通过产业链整合以及价值链提升等与其他省市形成良好互动,尤其应注重与成都形成产业联动,抱团发展。”李敬认为,对重庆未来经济增长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能够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与平台空间,也是一项良好的战略驱动,重庆与成都多方面的抱团发展,对提升地区内产业国际影响力等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图文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