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伴随着长鸣的汽笛,一趟满载着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日用百货等物品的中欧班列(渝新欧)纪念专列,徐徐驶出重庆团结村车站,发往德国杜伊斯堡。
至今,距离首趟中欧班列(渝新欧)开行已整整十年。
十年来,一趟趟列车从内陆出发开往遥远的欧洲,在西部大地上画出一条条优美的轨迹。
距离出海口2000多公里,不靠海不沿边的山城重庆,也因此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书写着对外开放的新篇章。
2020年4月3日,全国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中国邮政号”专列载着44个集装箱的国际邮件向立陶宛驶去。从此,通过中欧班列(渝新欧),重庆成为全国国际邮包紧急疏运的重要地区之一。
这条国际邮件应急疏运的“生命线”,源源不断地向欧洲输送着希望。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国欧洲向国际邮件的六成通过中欧班列(渝新欧)疏运,共计超2000万件,位居全国第一。
对这一成绩,重庆工商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李然副教授并不意外。
在李然看来,由于防疫需要,不少国家在疫情期间阻断了对外联系,国际供应链运输链受到严重影响。中欧班列实行分段运输,不涉及人员检疫,成本低运能大,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具有特殊优势。正因为如此,在其他运输方式严重受阻时,中欧班列保持了稳定运行,许多海运、空运货物也转由铁路运输。
自中欧班列(渝新欧)始发以来,至今累计开行近8000列,开行量居全国首位。线路的开通,带动重庆外向型产业实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
现在,中欧班列(渝新欧)货源不只局限于重庆,还有来自西南、华东、华南地区,以及日韩、新加坡、越南等地。主要货物品类涵盖了笔电产品、整车及零部件、通讯设备、机械、汽配、服装、小家电、化工品、食品、冷链、医药及医药器械等数十个大类。
“中欧班列(渝新欧)不仅悄然改变着重庆的产业生态,也引导着沿线城市产业集聚。”李然认为,得益于雄厚的工业基础、优越的地理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中欧班列的存在,使重庆诞生了西部最大的工业园区,许多产业都在这里产生了聚集效应。
比如,以前东南亚和云南的咖啡豆只能走海运通往欧洲各国,而中欧班列(渝新欧)的存在,却为重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咖啡豆,使无法生产一颗咖啡的重庆,成立了中国最大的咖啡交易中心。与咖啡相关的产业也迅速聚集到重庆,形成了一条非常成熟的产业链。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重庆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门槛”,达到2.27万亿元,年均增长8.1%。“十四五”时期,全市工业产值总量将突破3万亿元,建成汽车、电子、装备等一批千百亿级产业集群。
在李然看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中欧班列线路持续拓展,归根结底是因为紧跟中国扩大开放步伐,助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行驶在了正确轨道上。
“中欧班列(渝新欧)已经成为重庆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西部地区开放高地的重要载体和明星品牌。”展望未来,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期待,随着成渝两地合作共建中欧班列,将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千年之前的驼铃声声,变幻为如今的汽笛悠扬。中欧班列(渝新欧)的十年发展,正是重庆人积极开拓进取精神的写照。
开往春天的中欧班列,已成为重庆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张重要名片,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图文来源:华龙网、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