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采访 >> 正文

新闻采访

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李敬就如何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接受重庆日报采访

日期:2022年01月20日 11:56作者:林黎 浏览量:

 

今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新的赶考之路,赋予了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更多的责任和使命。2022年全市两会上,来自各族各界、各行各业的市政协委员重点关注啥?提出哪些真知灼见?各级政协组织在新的一年如何更好发挥政协作为“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作用?如何进一步画大同心圆、扩大团结面?重庆日报全媒体推出“画出最大同心圆——政协委员专访录”,详解政协委员们的履职故事,倾听履职心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庆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要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让重庆与世界一起精彩纷呈。

1月18日,市政协委员、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李敬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从科技创新、产业链重构、需求拓展、开放创新、枢纽作用、人才战略、条件改善等七个方面,就如何构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了相关建议。

李敬表示,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重庆要进一步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首先是注重科技创新,加大投入,占据关键环节,发挥双循环科技支撑。

一是要加大研发投入,“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提高R&D经费支出全国占比,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专利授权量全国占比要稳步提高。

二是要从产业链角度,大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积极促进关键环节的补链科技创新和全环节的集成科技创新。

三是高标准建设好科学城。明确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特色发展方向,要利用战略大后方优势,着眼军工前沿基础科学与技术攻关;要利用现有军工技术基础,和地方比较优势结合,将军民融合作为重点研发方向;要利用重庆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产业规模优势,将数字经济前沿技术作为重点突破方向。要把握科学方向,融合城市聚集,做好产业设计和科技企业培育。

四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企业要由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科学研究、研制、生产、销售,以科技成果商品化以及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产品为主要内容。

其次,推动产业链重构,形成双循环产业支撑。对于“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而言,国内产业分工将更多考量效率配置,开放度要扩大,国际产业分工将有更多安全考量。当前对于进口依赖度高的产业,国家将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对于出口依赖度高的产业,国家将可能实施“出口转内销”战略。基于这一背景,重庆产业链重构有三条路径。

一是积极融入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稳定自身产业链。电子元器件等产业进口依赖度高,面临“卡脖子”问题,重庆应当面对国内需求,大力发展电子元器件产业。

二是配合国家出口转内销战略。配合国家“出口转内销”战略,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在外需萎缩情况下,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等行业也可能面临出口转内销问题,重庆需要在国内寻找新的市场空间,保障国民经济顺畅循环。

三是积极引领新需求,打造新兴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根据重庆现有产业基础,深化国内区域之间的分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推动适应国内需求的工业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第三,投资消费需双向发力,形成双循环内需支撑。

重庆一方面要加大有效投资力度,发挥投资引领作用。重点要激发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投资需求(高铁、城市轨道、农村道路);激活农业领域做长板的投资消费需求(农村消费、城镇化);激活民生事业筑底板的需求(各项民生事业)。

另一方面,在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重庆要发挥新阶段消费的引领作用。一要积极优化消费结构,以RCEP签署为契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让老百姓享受更多实惠,以此优化消费结构。二要积极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积蓄消费动能。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第四,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枢纽地位,通过国内循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与东部地区合作。要充分利用重庆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之间的良性互动,做实重庆成为西部地区、双城经济圈与三大城市群之间进行资源与市场交换的枢纽。

二是与中部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重庆与中部河南、安徽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扩大中部地区的联系面,推动重庆、双城经济圈与中部地区的经济循环。

三是与西部地区合作。强化与西部地区的联系,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特别要加强与四川的经济合作,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

第五,更大力度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充分发挥内陆开放新优势,做好国际贸易陆海大通道,发挥内陆开放与沿海开放综合优势,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新支撑。

一是要抓住RCEP成员国间大幅关税减免带来的贸易开放重大机遇,挖掘西部陆海新通道潜能。

二是要抓住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带来的投资开放重大机遇,深化与欧盟投资合作。以扩大服务业开放为重点,改善营商环境、市场环境和人居环境,围绕投资、贸易、金融、人才、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运输领域,探索建立以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政策体系。

三是要用好开放倒逼机制,构建投资贸易便利化制度体系。要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第六,大胆创新,在全球范围聚集人才。人才是第一战略资源。重庆要在全球范围聚集人才,形成人才高地,要向中央争取实施自由便利的人员管理和特殊的人才政策。制定和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办法,给予科研创新领军人才及团队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办理工作许可、永久或长期居留手续“绿色通道”。探索实施外籍人员配额管理制度,为科学城内注册企业急需的外国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

第七,大力削减交易成本,降低省际之间的交通成本。要积极推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发育,特别要充分发挥金融、人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对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作用,要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健全企业间支付结算体系,优化国民经济循环的微观基础;要建立产业链金融体系,促进国际国内产业链重构;健全消费金融服务体系,发挥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作用;健全区域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非农产业占比;加强教育科学规划,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挥人口素质提升在促进城乡消费网络循环中的作用。

 

 

文图来源:重庆日报

关闭

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